2025年4月30日,距《广州大典》项目启动恰好满二十年。当天,“传承创新·文脉永昌”——《广州大典》编纂与研究成果展开幕仪式暨《广州大典》编纂委员会、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广州图书馆举行。
本次活动由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主办,领导嘉宾、专家学者和学员共300余人齐聚一堂,围绕《广州大典》的编纂成果、学术价值及未来发展进行深入研讨。
赠书展成果:文献共享助力文化传播
《广州大典》是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、广东省文化厅(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)策划并组织研究编纂,旨在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、传播广州历史文化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。
《广州大典》自2005年4月30日启动,收录历代4064种文献,编成520册,依经、史、子、集、丛五部分类。
本次会议上,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龙家有、广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伟玉、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张胜先后致辞。
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总编(副主任)兼广州图书馆副馆长刘平清随后作《广州大典》二十年工作报告,回顾《广州大典》编纂出版历程及阶段性成果,为后续活动拉开序幕。
在《广州大典》系列新书发布暨《广州大典·民国广东公报丛编续编》赠书仪式上,相关单位领导共同向受赠单位代表赠书。此次赠书覆盖广佛地区14家公共图书馆,11家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,及11家本地底本提供单位、收藏与研究机构,旨在通过文献资源共享,助力构建广州学研究的立体网络。
展览显业绩:沉浸体验文献编纂历程
“缥缃流彩・文脉永昌——《广州大典》编纂与研究成果展”的举办是本次会议亮点。
王海滨、陈海烈、程焕文、方家忠、杨斌、张玉华、赵新良、吴志鹏等15位来自底本提供单位、编纂团队、合作机构的代表共同启动展览。
该成果展分为“盛世修典”“中心成立”“编纂赓续”“学术研究”“传承交流”“大事记”六个部分,全景式呈现《广州大典》从文献普查到成果转化的二十年匠心之路。展览现场陈列的珍稀古籍原件、编纂手稿及多媒体互动装置,生动展现了广州自从秦代赵佗平定岭南至民国的文明脉络。
据介绍,2019年《广州大典·曲类》的出版,标志着《广州大典》(一期)出版完成,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启动《广州大典》(民国篇)的整理出版工作。
继2015年完成出版《广州大典》古籍编520册之后,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先后完成《广州大典·曲类》(43册)、《广州大典·民国广东公报丛编》(100册)。
2024年以来,该中心又陆续推出《广州大典·民国广东公报丛编续编》《广州大典序跋集》《广州大典书志》。
其中《广州大典·民国广东公报丛编续编》收录民国时期广东由省至县多级政府机构发行的公报类文献40余种,共计100册7万余页;《广州大典序跋集》辑录《广州大典》约1800种文献的序跋4800多篇,分为8册;《广州大典书志》共收书志2500余篇,分为6册。
报告汇新思:专家共探文化使命路径
在会议的专家报告环节,四位为《广州大典》编纂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专家,包括林子雄(广东省方志馆原馆长、《广州大典》集部编纂负责人)、方家忠(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)、程焕文(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)和陈春声(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、历史学教授)先后发言,从不同角度为《广州大典》的编纂与研究提供新思路、新方向。
方家忠介绍,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自2013年开始实施“广东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计划”,目前已完成70多个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项目,共出版3000多册,已上线《广州大典》《中山文献》数据库,即将建立《惠州文库》数据库。
他还提出全面梳理全省古籍地方文献存藏情况、增加区域性历史文献整理出版拼图、构建全省历史文献数字平台、策划特色历史文献专题项目等工作思路。
陈春声指出,正如《广州大典》收录的丰富历史文献所呈现的,粤港澳大湾区在岭南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,而岭南文化的特质和样貌,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在和未来。在岭南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大湾区文化的互动融合中,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文明“突出的创新性”。《广州大典》的编纂、研究及相关学术活动,也天然地具有这种地域文化“守正创新”的禀赋。
《广州大典》主编、广州市原市长、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陈建华在作会议总结时指出,《广州大典》编纂出版正是“为往圣继绝学”。他希望相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将文献整理与数字技术、大众传播相结合,推动《广州大典》从“典籍”变为“活态文化载体”,让典籍走出深闺,让历史照进现实。
文| 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姜力暄 赵晓涛
图| 主办方提供